一、研習活動名稱:行為觀察評估與分析

二、研習日期/時間:2009.10.10(六)下午13:30~16:30

三、研習地點:台中市南區國光國小視聽教室

四、授課講師:鳳 華 教授(彰化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)

五、參加研習人員: 高珮珊

六、研習內容摘要:

(一)ABA評量:

1.行為評量界定(找出行為在個體環境中的功能):

(1)直接觀察;(2)訪談:(3)檢核表:會有較多主觀的判斷;(4)測驗。

2.行為評量重點:聚焦在行為本身

界定出能增加/減少/維持/類化該行為的重要變項。

(1)相關資源;(2)重要他人/後效強化等重要因素:例如老師或家長;(3)增強物及懲罰物的因素。

(二)ABA評估方式:

1.非直接評量:訪談、檢核表

2.直接評量:測驗、行為評估表、直接觀察

3.訪談:個體 / 重要關係人

(what、when、where、how,儘可能不問why的問題,因為其含有許多主觀的成份在內。)

What的問題:(1)請用你自己的話來界定你想改變的行為是什麼。

(2)其他相關教師的處理方式有什麼。

(3)行為之前有什麼因子讓教師反應。

(4)個案與其他學生的反應。

(5)教師反應後,環境有什麼改變。

(6)還有無其它策略,效果如何。

How的問題:(1)做了哪些令您覺得是不服從的行為?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2)家人之間的反應如何?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3)做了什麼才算是成熟的行為?

(三)行為面向:

必須包含:(1)頻率:出現次數;(2)速率:在一段時間內的出現頻率;(3)時間長度:行為從開始到結束;(4)延宕時間:從要求刺激到開始執行該項行為要求所花的時間;(5)型態:行為的物理特性;(6)強度;(7)地點。

行為面向

頻率

速率

時間長度

延宕時間

型態

強度

地點

1.玩積木

玩3次積木;紅色積木拿5個

1分鐘內疊10個積木

1次玩10分鐘

從別人開始邀請到開始加入玩積木的時間

 

用大拇指+食指

玩的很激烈

在客廳

2.寫注音符號的作業

每小時寫1張

30秒寫出10個注音符號

每次寫20分鐘

從老師說寫作業到開始寫

用整個手握住筆

用力的寫

在教室

3.踢椅子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4.打招呼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(四) ABA觀察紀錄系統:

1.事件紀錄法(Event Recording):在某段時間內(10:00-10:15)發生問題行為的次數(23次)。

2.時距紀錄法(Interval Recording):都以百分比率方式計算。

  可分為(1)全時距:較嚴格,會低估行為的頻率;(2)半時距

3.片刻時間取樣法(Time Sampling):適用於問題行為頻率較高的紀錄法。

4.時間長度紀錄法(Duration Recording):反應開始~持續時間的紀錄。

5.延宕時間紀錄法(Latency Recording):指令開始~開始行動的時間紀錄。

最後6.統計圖表;

7.統計正確率與錯誤率。

七、研習心得:

鳳華教授在行為面向部份,給予大家相當時間的練習,因此,能更精確的掌握到所要觀察的面向有哪些,以及該如何紀錄,才得以觀察到行為的全面向。

例如1:踢椅子----

(1)頻率:1節課踢3次;(2)速率:1分鐘10下;(3)時間長度:每次5分鐘;(4)延宕時間:從踢到不踢;(5)型態:雙腳;(6)強度:把椅子踢倒;(7)地點:在教室。

例如2:打招呼----

(1)頻率:1天1次;(2)速率:----;(3)時間長度:每次10分鐘;

(4)延宕時間:從看到人到自己的回應;

(5)型態:微笑、擁抱、招手、眼睛的注視;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6)強度:----;(7)地點:在學校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mesresour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