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孟瑛如(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)

  注音符號是兒童學習說話及增進識字能力的重要工具,在國小識字教學中,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,更是兒童學習國字的橋梁,學習的成敗,對於語文基礎的奠定,具有重要的影響力。然而,注音符號卻也是許多小朋友在進入國小一年級時面臨的第一項挑戰,特別是對許多學習障礙學生而言,熟稔注音符號更是分外艱難。



  學習障礙兒童常因在注音符號學習過程中受挫而進入資源班;事實上,要一般孩子在十週內完全牢記三十七個外形抽象、聲音又相似的符號,同時還要學會聲調及拼讀,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更何況是有學習障礙的兒童。筆者在這幾年與其他也學習繁體字地區(例如:香港、澳門等)的小學接觸時,發現他們學習中文繁體字時,是採「以字帶字」的方法學新字的讀音,例如:依然的「依」旁邊註明「衣」,衣服的「衣」旁邊註明「一」。大陸地區學習中文簡體字,則採以英文字母為呈現主體的漢語拼音法,例如:A=ㄚ、U=ㄨ 等。

  這些方法各有其優缺點,該使用何種拼音系統,其實可以視學習對象及教材作彈性的調整,特別是針對有特殊學習需求的孩子。也許在符號辨識方面,有可能部分孩子對以字帶字的方法比注音符號的接受度更佳,教師可以依據個別化需求,嘗試使用不同的拼音系統指導教學。

  注音符號學習的難易程度,一般而言,比較容易學的聲母為ㄅ、ㄆ、ㄇ、ㄉ、ㄊ、ㄋ、ㄌ、ㄍ、ㄏ,韻母為ㄧ、ㄨ、ㄚ。比較困難的,聲母為ㄗ、ㄘ、ㄥ、ㄓ、ㄔ、ㄕ、ㄖ,韻母為ㄣ、ㄥ、ㄟ、ㄛ、ㄝ、ㄤ。而結合韻則以ㄧㄣ、ㄧㄥ較困難。坊間正音班或一般教師在教室中皆由聲母開始教,再教韻母及聲調。事實上,在兒童的語言發展系統上,韻母的發展較聲母早,所以建議面對班上有學習困難的學生時,可由韻母開始教,再教聲調(因韻母能單獨成音),最後再學聲母及拼音,通常學習效果會較好。

  學習障礙學生在進行注音符號測驗時,其錯誤表現以不會拼音最多,不會分辨聲調其次,第三為字形、字音混淆。由於學習障礙學生智力正常,只是可能需用不同學習策略協助其學習,所以教師最好熟悉各種教學策略,交互使用,若甲法不會,即試乙法。

注音符號基本教學策略

  目前國內常見的注音符號基本教學策略,主要有下列幾項:

  一、綜合法:教學方式是先讀有意義的注音符號課文,先教完整的語句,進而由語句分析出詞語,由詞語分析出單字,由單字分析出符號,認讀符號後再練習拼音,將分析出來的注音符號再綜合起來。拼讀時採「直接拼讀法」,看到注音符號後直接讀出字音,而不作各單音之間的拼音練習。

  所以綜合教學法是先綜合、再分析,最後再綜合的教學法。優點是有趣味,從有意義、有趣味的材料入手,容易引起兒童的學習興趣,符合兒童由整體而部分的學習過程,且反覆練習次數多,兒童容易記憶,缺點是教學歷程緩慢。

  二、分析法:教學步驟由「ㄅ、ㄆ、ㄇ、ㄈ、ㄉ……」等按順序先教聲符,後教韻符,先學三十七個注音符號,全部記熟以後,再教學陰平、陽平、上、去四聲,最後才逐步學習注音符號的拼音、字音、詞、句、有意義的課文。拼音則較重視各單音之拼音練習,較適合有知識基礎的成人學習。

  三、折中法:是一種半綜合、半分析的方法。以「字音」為主,從有意義的單字或單詞教起。凡由一個或兩個注音符號拼成的單字或單音詞,都當作一個單位來教,不再分析,如:ㄆㄧ披、ㄐㄧ雞;凡由三個符號拼成的字,教授時加以分析,如ㄐㄧㄚ家,是由ㄐㄧ和ㄚ拼成的,或說是由ㄐ和ㄧㄚ拼成的。折中法由字音開始教,再逐漸教詞、句、課文,拼音也強調直拼法,較適用於會說國語的失學民眾。

  四、精緻法:臺灣師大教育心理學博士常雅珍於一九九八年提出「精緻化教學法」,此教學法主要在分析符號及聲調時,由老師「外加心像」,將無意義的注音符號及聲調,經過精緻化記憶策略之設計,予以意義化、具體化,營造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,經由故事、遊戲、動作、教具輔助等方式,幫助學生有效率的學習。

  五、系統法:注音符號系統教學法乃是陳正香於一九九七年提出,其教學原則是:大量利用學生的舊學來學得新學,並從一再的複習舊學中,建立對注音符號的全面認識,以達成拼音、拼寫的教學目標。教學的重點是從韻母開始教起,每一個新單元都是舊單元的一再利用和複習,新與舊的單元內容環環相扣,學生能夠藉由反覆練習達到精熟的目的。

  另外,教師在編製教材時,還可參考以下幾項原則:

  (一)常用的注音先教:以學生的學習環境為參考,舉凡生活用品、常見蔬果、糖果餅乾等,都是適合放入教材的元素。

  (二)容易的符號先教:學童學習注音符號有其發展順序,同時也有學者研究發現,從韻母入門,學生的學習情形較佳。

  (三)每個注音符號單獨呈現:避免學生顧此失彼,學會這個又忘記那個,同時以系列與累積的方式來設計教材。

  (四)形聲相似的符號要分開教學:在初學課程中,避免同時呈現兩個易混淆的符號,如「ㄅ、ㄣ」、「ㄢ、ㄤ」、「ㄝ、ㄟ」等,熟練後再做這些符號的分辨練習。

  (五)相似的教材可放在一起教學:如果某些教材在類別上相似,學生在學習時能達到「學習遷移」的效果時,也可以在課文中同時呈現。例如「ㄅㄚ、ㄆㄚ、ㄇㄚ」,便可以在學習「ㄚ」的拼音時同時練習。

  (六)呈現插圖,加深學生印象:學生在認識注音符號時多半都有混淆的問題,如果加上插圖,能讓學生得到一個「提取線索」的提示印象,也比較能讓教材增添趣味性與生動性。但是應避免「為添加插圖而添加」的錯誤,過多不必要的插圖,反而分散學生上課時的注意力,造成喧賓奪主的現象。

<本文轉自於http://www.mdnkids.com/specialeducation/detail.asp?sn=686>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mesresour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