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毛淑蕙

  閱讀不一定要先識字,也不只是為識字,閱讀最重要的是理解和掌握概念。而理解是讀者主動發現意義的內在思維過程,能夠大量閱讀,並理解閱讀內容,有助於寫作架構的搭建。因此,教導學習障礙學生進行閱讀理解時,必須多採用閱讀理解策略,教導學生如何抓住一篇文章的重點及概念。

  常用的策略中,幾乎都提及「六W法:時間(When)、地點(Where)、人物(Who)、事情的起因(Why)、經過(What)、結果(How)」,透過反覆提問作為鷹架,協助學生對文章的理解、增進寫作過程的認知,並培養他們運用寫作策略的能力。因此,閱讀與寫作可說相輔相成。

  「山形圖」的三段式結構,對寫作教學有莫大的助益,學生可以了解,大部分文章的鋪陳方式至少要有開頭、高潮、結尾三段。筆者藉由「山形圖」進行閱讀理解教學,以下就實務教學現場所實施的教學過程進行分享。

  首先,題材的選擇,儘量選學生感興趣的主題,較容易引起學習動機,例如利用國語日報中的文章或新聞作為閱讀題材。有些文章故事性十足,有些貼近日常生活,可激發學生的想像力,且較能感同身受。讀報對大部分人來說是簡單且必須的,但對學習障礙學生而言,如何閱讀文章並讀懂則必須教導。

  一開始進行閱讀理解教學時,讓學生準備不同顏色的色筆,念完一個段落,老師示範將「人物」的地方用紅筆圈起來,接著請學生說出哪裡還有提及「人物」並圈出,其餘的依此類推(用不同色筆代表不同W),讓學生熟悉文章中的六W,並藉由反覆提問,以評量學生是否了文章內容。

  待學生了解整篇文章的每個段落後,再利用「山形圖」,讓學生摘要並組織文章裡的開頭、高潮、結尾、人時地,評量是否理解閱讀的文章內容,且有助於寫作架構的搭建。

  對於能力較低的學生,要在無任何提示下自行完成「山形圖」是有困難的,因此必須考量學生的程度,給予適當的提示。能力較弱的學生,請他先說,再從文章中尋找,可以先畫線作記號,再抄寫下來;能力較佳的學生,則可請他口述後寫下來,如果忘記可再看文章。

  完成「山形圖」後,也可請學生在旁邊加畫插圖。一開始,學生都會覺得「這是什麼?」經過解釋並練習幾次後,學生就可以接受這樣的文章結構教學,也比較能夠了解文章中的三段式結構,自然在閱讀後的反覆提問中表現較佳,較能抓住重點了。

  雖然平常的閱讀理解教學中,也會反覆提問學生文章中的內容,並一再提示文章中的重點概念,教學的重點也類似「山形圖」的三段式結構,但較無視覺線索提示,而「山形圖」就像舊瓶裝新酒,仍保有閱讀理解的教學架構;而且因為有變化性,學生能自行創作圖形,也可以在旁邊畫插圖,這樣的模式有異於平常的上課,自由度變大了,學生的學習也更加有勁!

<本文轉自於http://www.mdnkids.com/specialeducation/detail.asp?sn=688>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mesresour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