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李介麟、張淑慧、陳盈伶  

    筆者任教的學校位於重工業區,不少特殊孩子的家庭,伴隨單親、隔代教養、外籍配偶、低收入戶和原住民等弱勢家庭性質。這些孩子除在身心發展階段有所不足,實際生活中,家長也往往身兼數職,常常沒有多餘的時間和心力陪伴孩子成長。但我們仍相信,只要透過有效及適當的個別化課程與教學,大多數特殊學生都能夠有效學習。以下提供幾個方法和大家分享:



一、賞罰須明確且即時

  賞罰孩子要即時、合理和一致。孩子犯錯時應即時且清楚指出犯錯的事項及原因,並提供解決方法。需要處罰的話,要馬上執行,讓孩子知道錯了,不能因為是特殊孩子而縱容。同時需要教導正確的行為以替代錯誤的行為,並適時鼓勵他改善行為。

二、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

  教師須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,給予更多的關懷,而非只著眼於其背景表徵,予以同情。身心障礙孩子需要更多資源介入協助,方能收事半功倍之效。孩子在環境資源不足的前提下,學習狀況的缺陷未必跟學習潛力成正比,必須透過許多觀察、互動和溝通的歷程,才能了解學生個別化的學習優勢和劣勢,適時調整教學方式和教材教法,提升他的優勢,補強不足處,以及配合資源班老師做輔導、補救教學和IEP計畫。

三、賦予更多正向期望

  在班級中,教師對學生的期望會影響學生自我觀念的形成和成就動機,積極的期許和正向鼓勵的教學,有助於建立良好師生互動關係。因此,教師應以積極的鼓勵替代消極的責罰,並重視學生的知覺與回饋;此外,要隨時充實特殊教育專業知能與涵養,成為一位真正「專業」的教師。

四、用心了解特殊學生

  特殊學生有其特殊的身心障礙,除了課業輔導外,學生的行為、情緒和學習方式都要加以重視,以協助建立自信心和尊嚴,對學習產生興趣,讓個人行為品德趨於良善,並建立良好生活教育及習慣,而非只一味強調給予經濟或生活的補助。可以先同中求異,掌握孩子障礙關鍵,了解障礙對生活與學習帶來的影響,尋找並提供必要的輔具與教育策略;再異中求同,思考特殊學生與普通學生在生活與學習方面的相同處,例如:都需要培養自我生活照顧的能力,以及逐步發展認知學習能力。

五、多元和個別化教學

  不管在課程設計、教學和課程編排方面,應該多關注孩子的個別差異,並適時調整課程教學,並加以照顧。例如:

  1.調整教學目標:

  一般小朋友要學會唱完一首歌,特殊學生只要能跟著哼唱、活動即可。

  2.調整學習內容:挑選內容中最實用、對特殊學生生活最有幫助或最感興趣的。

  3.調整教學:可採小組教學、老師協同教學、分段教學。

  4.調整學習環境:容易分心、過動的特殊兒,要降低環境的複雜度與刺激。

  最重要的是,千萬不要把特殊孩子忽略在一旁,因為無聊是造成過動與干擾行為的主因之一。

六、給予溫暖和支持

  教師要運用同理心,以學生看世界的觀點給予特殊孩子溫暖和支持。但有時候教學活動繁忙,學生學習及行為問題一時無法解決時,建議按時做孩子學習和行為觀察記錄及教室日誌,對釐清問題會很有幫助。

七、鼓勵家長了解相關資訊

  特殊兒童的家長,對於特教資訊和專業服務均有高度需求,為了保障孩子和家庭的權益,教師需提供更多資訊及管道,幫助特殊生家庭走出封閉的環境,鼓勵他們以正向積極的態度參與親子和親職教育等相關活動。

<本文轉自http://www.mdnkids.com/specialeducation/detail.asp?sn=726>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mesresour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