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高宜芝

  小韋是五年級生,經醫師診斷為情緒障礙。上課時,只要不如己意就會摔桌椅、踢物品、拍桌大聲辱罵;運動會大隊接力決賽,因班上獲得亞軍,竟怒氣沖沖到得冠軍的班上吼叫怒罵;班上選舉幹部,他想當體育股長,但不幸落選,滿臉怒氣,對同學大聲叫喊。



  像上述小韋所表現出的種種破壞性行為,已成為教育者最頭痛的問題。隨著融合教育發展,身心障礙學生就讀普通班已成趨勢。類行為是透過與環境互動而學習產生的,同時也可透過環境調整達到行為改變,正向支持策略最主要目標,就是希望逐步移除學生的行為問題,並協助建立適當的行為。

  以下介紹國外學者所持的正向行為支持策略的幾個介入步驟:

  1建立學生檔案:收集與分析學生背景資料,並分析行為產生與教育環境間的關係,了解個案行為問題的全貌,以及考慮優先處理的行為目標。

  2觀察評估行為發生的原因及功能:了解學生人格特質、環境因素、行為功能與問題行為本身相互關係。通常人格特質與環境因素會引發問題行為的產生,而行為的後果(如為獲取注意、逃避任務、感官刺激的需求、獲得想要的物品或活動),會讓問題持續出現。

  3分析觀察結果:藉由學生檔案與觀察評估的資料,思考以下問題:行為問題通常發生在什麼時間?學生的特質(生病或情緒問題)或環境因素為何?問題行為一再發生的動機與行為功能為何?

  例如上述個案,小韋的人格特質是情緒無法控制,常用爆發性的情緒表達自己,以自我為中心,不懂得尊重別人。引發行為的環境因素,可看出在學校的團體活動中,問題行為強度增強通常在學校性活動後(如運動會、班際球賽等),其行為結果通常是獲取想要的物品或活動,一旦這樣的行為模式一直被滿足,問題行為會一再出現。

  4行為介入計畫:一旦學生問題行為假設已經確定,接下來則是運用團隊合作,對行為功能、個人與環境因素等提出可行的處理方式。例如小韋行為介入計畫成員,可邀請導師、資源班老師、科任老師、心理諮商師等,共同針對小韋的行為問題,擬訂一致性的處理策略。

  5預防措施:包括重新調整可能引起問題行為的情境因素。例如小韋對同學一言一語容易引發情緒爆發,老師可事先將喜歡用言語挑釁的同學與該生分在不同組別或區域,並和班上同學約定不要隨個案情緒起舞,在未造成傷害的情況下先「忽視」其言行,並繼續上課,可降低誘發問題行為的因素。如果班際活動或學校性活動後會讓該生情緒嚴重失控,則商請裁判老師事先將規則再重新陳述,並強調服從規則的精神。

  6訓練適當替代行為:依學生能力訓練適當的替代行為,並透過示範、練習、增強策略,讓適當行為「替代」問題行為。例如數學課時,小韋都以拍桌子、摔鉛筆表達作業無法達成,老師可訓練他以「舉牌子」方式,表示他需要協助或調整,並在小韋出現適當行為時給予鼓勵,這樣「拍桌子」與「摔筆」問題行為就可逐漸被取代。

<本文轉自http://www.mdnkids.com/specialeducation/detail.asp?sn=771>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mesresour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